武汉工程大学全力打造人才品牌

发布时间:2008-04-03 浏览次数:280

  武汉工程大学在36年的发展过程中基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宗旨,科学合理地确立反映时代特征、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以化工及相关学科为主体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弘扬“团结、严谨、勤奋、求实”的校风,坚持质量立校,突出创新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务实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2007年,武汉工程大学捷报频传: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第12届机器人世界杯足球比赛中,第6次蝉联仿真项目世界冠军并首次获得类人机器人避障项目世界冠军。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该校学生共有91人获奖,其中10人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在湖北省省属高校仅该校获此殊荣);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制药工艺设计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这些成绩与荣誉的取得与该校传承卅年“重德育、厚基础、强实践、严管理”的教育传统以及学校一以贯之实行创新教育和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密不可分。
 
  德育为先 实施“3431”德育工程
 
    武汉工程大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始终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构建和实施了教育与管理结合、服务与活动并举、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鲜明特色的“3431”德育工程。即:以“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全方位全过程展开的育人格局和全员参与的育人意识”为主要内容的“三全”育人思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管理体系、活动体系和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四大工作体系”;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职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班导师”为主体的“三支德育队伍”;以“党委统一领导、行政为主实施、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为机制的“统一组织领导体制”。
 
    学校以教育体系为依托,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全过程实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十多年来,学校坚持把以入学教育、军事教育、行为教育、劳动教育、毕业教育作为五个常规教育环节常抓不懈。形成了思想道德、政治理论和法律知识教育,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党、团基本知识教育,国情、校史和校纪校规教育的立体教育体系。同时,根据客观形势,积极推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社团、进网络、进学生公寓的“三进”工作。
 
    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规范管理育人体系,实施学风建设工程和文明修身工程。长期以来,学校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2005年,学校按照“1+X”的模式全面修订和建立了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规章制度。“1”,是指《武汉工程大学学生管理规定》;“X”是指与主文件相配套的子文件,涵盖学生注册管理、学位管理、课程管理及奖惩管理等29个管理文件。
    以服务体系为纽带,把教育人与关心人、服务人结合起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以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依托,坚持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经济帮助,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绿色通道“六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近3年来,学校共发放各类资助金额5000余万元,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以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为基地,开展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工作,在武汉地区高校中率先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开办了职前教育网络课堂,免费为毕业生提供职业规划和测评。先后在福建、广东、广西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站,启动了“武汉工程大学定向就业奖励工程”。同时,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早在1988年就成立了“大学生自我教育和心理咨询中心”,开设了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大学生健康心理学”选修课程。2006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高校。
 
    以活动体系为平台,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0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2002年,学校被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等中央有关部委选为全国63所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试点单位之一(武汉地区仅有该校和武汉大学)。
 
    教育与管理结合,服务与活动并举的大学生德育工程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成才环境。英雄许志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和出现的。他为救三个落水少年而牺牲,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舍身救人的壮举谱写了一曲新时代英雄赞歌。他被教育部、团中央、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分别追授为“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产党员”、“革命烈士”称号,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大学生学习的楷模。今天,许志伟英雄事迹仍广为流传,许志伟精神已经成为激励大学生“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时代精神。
 
  质量为本 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按照“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把学生的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训练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校级精品课程29门。在这些精品课程中,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数量占到精品课程总门数的85%。为铺垫、夯实学生的“双基”平台,学校还配备名师担纲基础教学。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自身优势,学校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实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主辅修培养模式、双学位培养模式、“2+2”的培养模式以便让学生具有更强的科研能力和考研竞争力;为缩短学生适应期,采用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外语专业与法学和市场营销专业共同制定双学位的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建校以来,学校严格教学管理,建立健全了完备的质量监控体系。学校坚持制度建设,教学管理不断完善。包括学分制学籍管理、课程重修管理、毕业实践教学管理、学士学位工作条例、考试管理等制度。学校还成立了校、院(部)两级教学督导组织,对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的督导检查。
 
    学校将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教学质量管理之中,建立了“3+1”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运行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所谓“3”,是指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全程监控和专题专项教学检查等三个方面的日常教学管理和监控工作。所谓“1”,是指从2000年以来学校坚持开展的院(系、部)级本科教学年度评估工作,这是对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总结性和评定性的监控工作。学校将终结性评估(院系级教学工作评估)的结果引入激励和约束机制,不仅强化了质量监控,而且推动并实现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向院级下移。学校以“3+1”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运行平台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获得2005年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该校于2007年制定了以“三实一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三实”是指:实验、实训、实习,“一创”指创新。其具体任务是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适应招生和就业的形势;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做到课程学分标准化、课程体系模块化、相近专业的基础平台公共化、考研与就业安排一体化;改革人才培养途径并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建校以来,该校为社会输送了4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他们以其政治素质高、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成为该校的一张张精美“名片”。尤其培养了大批化工科技人才。据省经委提供的材料,在湖北产值过亿元的80家大中型化工医药单位中,近70%的企业主要领导人是该校的毕业生。
 
    2007年6月武汉工程大学第一次党代会的召开为今后学校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为贯彻落实此次会议提出的“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为重点,实施质量立校工程,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学校决定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明确目标,打造品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创新为魂 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
 
    该校作为以工科为主的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院校,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工程意识,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学校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加强校内实验教学。学校以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为契机,全面加强实验室建设。目前,学校拥有教学实验室49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基地)17个。在校内建有工程实践中心、电工电子实习基地、化工研究设计院、机械结构与拆装实践基地、模拟法庭及会计仿真实习室等6个实习基地。
 
    以校董会建设为纽带,扩建校外实习基地。学校一贯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保证每个专业至少有1~2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到目前为止,学校共有校外实习基地186个。同时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要求和校外基地实际,与企业共同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为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学校通过整合现有的学生创新活动资源加强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建设。如电气信息学院,通过与国外著名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的方式,建立了美国德州仪器公司——武汉工程大学DSPS联合实验室、ALTERA公司——武汉工程大学SOPC技术联合实验室。
 
    毕业实习注重实战,“宜化模式”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三赢”。所谓“宜化模式”是学校初次在宜化集团进行毕业实习时探索的一种教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从1998年开始积极探索并逐步推广这种模式,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强化。“宜化模式”初步形成了利用社会资源、以学校董事会单位为依托、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校企联合指导的毕业实践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的能力。湖北省教育厅曾在该校召开“湖北省高校毕业环节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学校以“宜化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教学研究成果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了由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综合组成的大学生创新培养体系。在大学生科研计划中,学校设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校长创新基金”和“创新学分”,定期举办教授(博士)论坛和“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作为学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特色项目的机器人足球,在校长助理张彦铎博士的指导下,从2002年起连续6年获得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7个项目的冠军。
 
    近几年,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人数达到3万人次,科技立项1016项。获国际级奖7项、国家级奖160项、省级奖157项;在各类文化艺术比赛中,获国家级奖8项、省市级奖204项。2007年,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5对5仿真比赛策略及算法研究》获二等奖,学校被评为“高校优秀组织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组织了8支由各专业学生组成的参赛队,荣获国家一等奖1项、省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2项。在 CCTV英语演讲比赛湖北赛区复赛中,该校参赛选手获得二等奖。在第二届湖北省外语口译大赛中,学校获得2个英语组二等奖。
 
    湖北省人大代表、武汉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吴元欣教授指出,在新的形势下,高校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武汉工程大学将坚持创新教育,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营造创新环境,全力打造人才品牌,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湖北的振兴崛起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日 期: 2008-2-29
来 源: 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