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融合育英才——我校国际化平台建设成效初显

发布时间:2013-04-30 浏览次数:360

 

研究生潘逸琼这段时间比较繁忙,除日常学业和科研任务外,她还要完成出国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今年7月,我校首批赴海外学习硕士研究生将赴德国布兰登堡科技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海外学习,潘逸琼便是其中的一员。她对即将到来的留学之旅非常憧憬:“感谢学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让我有机会感受国外大学的环境和氛围。”
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是我校国际化交流平台建设内容之一。近几年,随着该项目和海外名师聘请、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的逐步推进,我校国际化交流平台建设成效初显。
短期留学:电院学子拓宽国际视野的有效平台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推进实施《纲要》所提出的“教育国际化”重点建设工程,结合我校“085工程”国际化平台建设要求,2011年7月,经多方调研学习,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制订了《上海电力学院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管理细则》,项目随即启动。《管理细则》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明确了学生选拔机制和学校的责任义务。
该项目旨在鼓励并资助在校学生赴与我校具有长期合作的大学进行为期半年、一年或两年的留学、游学、实习等海外交流活动。争取让10%的在校学生有机会获取海外留学经历,以培养其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为减轻参与学生的经济压力,学校设立了专门的资助资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海外学习费用;海外学习期间,学生可申请保留学籍,所获学分还可冲抵与其本专业相近课程的学分。2012年3月,经严格筛选,首批18名学生赴美国哈町大学,开启了我校学生海外实习、学习项目的序幕。迄今,共有84名优秀学生得益于该项目,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高校学习,获得了拓展国际视野的机会,2013年还将有80名同学赴英、美、加、德等国进行海外学习。
国交学院曹克楠是2012年下半年赴澳大利亚学习的5名学生中的一员,他们在澳洲度过了整整一个学期,回忆起那段经历他至今感慨良多,他说:“虽然这次留学生活很短暂,但是给了我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我体验了异国风情和文化,体验到不同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极大丰富了我的阅历,开阔了我的视野。”
海外名师:促进我校国际科研和学术合作更上一层楼
作为我校“085工程”重点学科专业建设项目内的一个重要内容,我校于2011年正式启动了“海外名师”项目,分上海市“海外名师”和我校“海外名师”两个层面进行。计划在十二五期间聘请58名相关学科专家来我校合作科研、短期讲学或兼职。目前,我校结合085工程智能电网、风能、太阳能、核电等新能源学科建设,共聘请上海市海外名师4人次,上海电力学院海外名师10人次。
海外名师不仅要指导教师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帮助学校申请国家级项目及海外(国际)合作项目,给所聘学院确定学科、专业重点发展方向提供参谋,为教师讲解本学科国际学术动态和发展方向,合作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同时还将结合我校智能电网和风能、太阳能、核电等新能源学科建设,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教材及学科前沿发展信息,使师生直接接触前沿学科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与信息,并培养学生应用外语思维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海外名师将促进我校科研、教学、育人等工作更上层楼。
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罗国麟教授是电气工程学院聘请的一名优秀海外教师。受聘期间,罗教授为学校与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达成深层战略合作协议搭桥牵线;积极谋划,拓宽“2+2”合作办学专业覆盖面、探索“3+2”本科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模式等。得益于罗国麟教授的积极倡议和指导,我校成功申请到2014年DRPT国际会议的承办权,同时,经过罗教授的引荐,由我校倡议并联合其他七所国际知名大学共同组织成立了“ADEPT国际电力高校联盟,首届联盟会议暨成立大会将于今年5月在我校举行,必将有力促进我校的产学研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中外合作办学:“获得了知识和思维的双重提升”
2004年,我校国际交流学院与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正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了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强强结合,为我校优秀学生提供了赴英国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的机会。我校中外合作办学由 “2+2“4+0和“4+1三种模式组成。“2+2模式指学生在国交学院完成一、二年级的本科阶段学习,成绩合格、英语水平达到要求者可以自由选择进入英国合作办学大学继续本科阶段的学习,获得英方学校的学士学位,同时将获得我校颁发的学历和学位证书。“4+0模式是指学生四年均在国交学院就读,学校引进外方优质教育资源,学生不出国门便能接受国际化教育,毕业时获得我校颁发的学历和学位证书。“4+1模式是指学生在我校国交学院完成四年本科学习后,符合英语水平要求的应届毕业生,学校为其提供到英国合作办学大学为期一年半的攻读相应专业硕士学位的机会。2011年,中外合作办学被纳入国际化平台建设范围。
截至目前,有近180名学生通过参与合作办学项目出国留学,其中85%以上“2+2”模式毕业生选择继续在国外攻读硕士学位,有20多名学生博士在读,多人获得国外大学硕博连读全额或半额奖学金。我校专业的行业优势加上学生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以及通过海外学习培养的国际化视野、学科前沿意识等,使得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用人单位和国外大学的一致认可。
2008届毕业生黄智华是“4+1项目的受益者,在完成本科学习后,成功申请到赴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他告诉记者,国外高校更注重自主选择性、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他感激母校提供给他这样的平台,由此“获得了知识和思维的双重提升”。因为留学期间接触到新能源领域的很多先进理念,回国后,黄智华一直从事新能源相关职业,他希望通过学以致用回报母校的培育。(记者 苏文娟 黄颖 龚青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