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管理人才——能源经济与服务管理项目建设显成效

发布时间:2013-05-15 浏览次数:269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实现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校能源经济和服务管理项目正是在国家“提高能源效率、发展低碳经济、建设智能电网”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依托学校行业优势和“085工程”政策资金支持,该学科针对能源经济、面向智能电网的企业管理、能源环境政策以及智能电网政策等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行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以平台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自建设以来,该项目始终致力于打造一个凸显学校办学特色、集科研教学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优秀平台,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前,已基本建成“新能源经济仿真实验室”和“面向智能电网的电力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室”;已签约5个产学研基地,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电力工程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先后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25项,争取到科研经费700多万元,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
学科建设取得进展的同时,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也明显提升。据经管学院院长、能源经济与服务管理项目负责人施泉生教授介绍,学院制订了一整套人才引进、培养和扶持计划,近年来吸引了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目前已聘请顾问教授2名,兼职教授1名,拥有“光明学者”特聘教授1名,“海外名师”特聘教授1名,引进博士5名;6名教师赴国外大学开展学术访问或参加课程进修。这些优秀的师资力量为相关学科的建设带来强劲动力,使得整体师资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进一步提高。
培养适合能源与电力行业要求的管理人才,是能源经济和服务管理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该项目通过调研分析社会对能源经济和电力企业管理的知识结构,优化理论课程设计和实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实现学生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对接,使其能够成长为在能源经济和服务管理领域从事科研、管理的专门人才。多名学生受益于此,他们参与的项目共获得多类奖项33项,其中国家级26项,上海市级7项。
以产学合作促进项目建设出实效
该项目拟围绕“能源经济分析”、“智能电网运维管理”开展大量校企产学研合作,积累真实、完整的能源经济分析和电网运维管理案例库,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能源经济仿真实验和运维管理演练平台,为经济学、信息管理、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提供专业管理实训,为专业教师开展能源经济和智能电网管理研究提供平台支撑。项目已委派10多名教师参加企业合作课题研究,12名教师参加为期1年的企业践习活动,他们开展的多项研究为企业和学校带来了实际收益。
张双甜博士自2012年2月起在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进行项目管理与合同管理的践习。期间,她参与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项目的管理咨询工作,独立完成多份咨询报告,提供的意见多数被业主直接采纳。她深度分析该项目和业主的特点,组织修改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项目管理手册》并已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业主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得到业主和践习公司专家的一致好评。她还主持了该公司的科研项目《大型项目群前期策划技术系统研究与应用》,成果为公司今后开展项目群管理咨询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该项目强化了我校教师服务社会,尤其是服务电力能源行业的意识和能力。不少课题组的老师纷纷运用研究成果为社会相关部门的分析预测甚至决策提供依据。其中,《华东区域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研究》课题组结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新趋势,通过对国内外开展直接交易实践及政策研究分析,在对华东区域开展跨省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面临的条件开展定量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跨省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的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及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为电网企业改变经营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该项目还承担了国家电网公司、华东电网公司、华东电力监管局,四川电力公司、四川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久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华电奉贤燃机发电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多项委托项目。这些校企产学合作项目,不仅提升了我校服务行业的能力,更扩大了学校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目前,能源经济与服务管理项目建设已初见成效。施泉生表示,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发展,培养出一批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年轻教师与学术带头人,在我校建成上海市乃至华东地区知名的能源经济、智能电网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基地。(记者苏文娟 张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