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好“风”凭借力—— 上海电力学院建设风洞实验室纪实

发布时间:2013-04-16 浏览次数:133

  4月9日《上海科技报》刊文配图报道我校风洞实验室,文章如下:
  风洞是一个不会经常被人们提及的有些高深的名词,而它在上海电力学院正成为一个“热词”。在这里,一个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富有电力科研教学特色的低速回流空气动力学(风洞)实验室已经建成。
  【 契合新能源发展需求 】
  风洞实验室建设契合了国家新能源政策发展的需求。校长李和兴说,再生能源具有资源分布广、开发潜力大、环境影响小、可永续利用的特点,国家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上海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和专项工程,临港地区规划建立上海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这些都对上海电力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
  上海电力学院从2010年开始立项建设风洞实验室,目的就是要借助对气流动力场的研究,在新能源教研领域,特别是风力发电机的高效运行方面开展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实验研究。调研显示,我国在2009年就已经成为新增风电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风力发电机如何高效运行,首要的就是风力机叶片设计优化问题。形状、流线、曲线……这些都需通过空气动力学的实验推算与分析。风力机的叶片从开发到实际应用都离不开风洞试验。
  【 围绕能源学科特色 】
  风洞的类型有很多,学校的学科建设也各有所长,如何达到最合理的配置?上海电力学院领导班子和科研人员多次协商,最终选择投资建设紧凑型回流式风洞。这是一种开口、闭口两用回流式低速风洞,由风源、实验段、转盘和测量仪器等部分组成。实验室中,风洞整体占地面积达22.9米×9.4米,总重量约50吨,管道全长约63米。
  风洞建设是一个囊括了包括气动力学、材料学、声学等20余个专业领域,涉及多学科、跨专业的高水平系统集成课题。虽然建成不久,但上海电力学院风洞实验室的功能已经开始显现,它为学校的科研工作带去了阵阵暖风。目前,实验室已开展了风力发电机、流体机械等旋转机械内部流体流动特性的试验研究,大大提升了动力系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研究方向的发展。科研人员还将大型火电厂做成模型,在风洞中进行风引起的污染物扩散和质量迁移的研究、污染物扩散流体力学基础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找到了有效的减排措施,成功地防止污染物扩散。
  【 未来发展展望 】
  对风洞实验室未来的发展,学院领导还有一个新的构想,那就是能与正在规划建设的风力发电并网实验室共同构成从风电生产到风电并网研究的完整系统,再依托入驻上海电力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东海风电公司,为学院风能利用系统工程产学研基地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的建设只是第一阶段,下阶段的发展要以已有的风洞实验室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多能源互补分布式供能的能源研发系统。通过综合导入风力发电、太阳能、燃气轮机系统、燃料电池等多类型能源,构建以分布式能源为特征的冷热电联产的能源网。”学院对实验室发展方向有了清晰的规划。
  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任建兴透露,目前上海电力学院正在推动微电网建设,这是一个以多能源互补分布式供能的研发系统,将通过综合纳入和统筹考虑风力发电、太阳能、燃气轮机系统、燃料电池等多类型能源有机的组合来完善构建微电网。他们还在构想利用风洞驱动风力发电机,通过实验的手段模拟风力发电,考察对微电网影响。这是个极具挑战性的科研工作。(记者吴苡婷 通讯员 王琦)
                                       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