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报道在我校召开的全国智能化电站技术发展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3-10-16 浏览次数:107

  2013年10月16日《上海科技报》第3版刊发新闻《智能电网建设期盼协同创新平台》,报道在我校召开的全国智能化电站技术发展研讨会。全文如下:
  本报讯 (记者 吴苡婷)如今,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智能电网的开发和研究工作。作为智能电网重要组成部分的发电环节,传统发电站向智能化发展趋向势不可当。日前,智能化电站技术发展研讨暨电站自动化2013年会在上海电力学院举行,来自全国相关高等院校、设计单位、科研单位及运行电厂、国内外制造厂商的代表共同为中国智能电站发展把脉开方。
  华北电力大学牛玉广教授在题为“多能源发电特性分析与虚拟发电厂控制”的学术报告中提出了火电配合风电的发电并网模式。因为风的大小时时变化,所以风电并网最大的问题是储能问题。牛玉广在研究中发现,火力发电过程不仅是能量转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储能系统。当机组运行参数变化时,金属等储能介质会吸收或者释放一定的能量,进而影响输出功率。这个原本有缺陷的过程,如果能和风能互补运作,就能转化为一种优势。在牛玉广的实验模式中,80%的火电和20%的风电可以达到理想的发电效果,只是该模式仅适用于储煤丰富且风力资源丰富的我国西部地区。牛玉广坦言,目前多种新能源并网发电中的技术问题多如牛毛,亟待科研工作者们逐一破解。
  数字化电厂是智能电站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标准。中南电力设计院陈进发主任在题为“智能化电站建设与发展方向”学术报告中指出,仅仅数字采集还远远不够,在电厂中,有仪表监控、控制系统和数据库平台三层管控系统,要达到安全、节能、环保、经济、高效的生产要求,电厂的发展方向要从单纯数字化迈向高端智能管理,其中包括要有自我诊断的预防性保护系统,要能够进行大数据挖掘,优化软件,达到节能环保的最佳效果。这是一种物流、人流、财流、信息流、生产流和决策流一体化的运行管理模式。
  智能电站已成为智能电网建设的新目标和新标准。面对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的双重挑战,我国以火电为主的发电站格局已经改变。风电站和光伏电站增长很快,核电站稳步发展,燃气电站近期更受重视。如何使多种类型的电站满足电网用电需求就成为智能电站设计、运行和维护的新挑战。上海电力学院杨平教授告诉记者,各类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水平都亟待提高。这种智能性体现在科学的顶层设计,自适应、自诊断和自维护的机制实现以及高可靠性的软硬件设备与系统研发。
  近些年,虽然电厂领域的产学研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该领域的国家级和上海市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尚未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科和产业发展的步伐。上海电力学院副校长张浩教授认为,发展智能化电站是实现“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期盼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希望该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产学研合作水平能达到新的高度,为我国的能源建设培育人才并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