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上海电力学院虹膜识别系统实现产业化

发布时间:2014-03-06 浏览次数:133

  2014年3月5日《上海科技报》03版刊发新闻《眼睛成为开门“密码”——上海电力学院虹膜识别系统实现产业化》,报道我校教师沈文忠研发的红膜识别系统,及其产业应用。文章称:
  只要将双眼目光瞄准相关系统,大门就会接受指令,自动开启。这不是神话中的场景,记者近日从上海电力学院获悉,该院电信学院教师沈文忠成功研发出虹膜识别系统。研究成果已经在上海聚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实现转化,实现产业化的“双目壁挂式虹膜识别门禁系统”有望得到广泛应用。
  在包括指纹在内的所有生物识别技术中,虹膜识别是当前应用最为方便和精确的一种。虹膜识别技术被广泛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生物认证技术。沈文忠介绍说,人体眼睛的外观图由巩膜、虹膜、瞳孔三部分构成。巩膜即眼球外围的白色部分,约占总面积的30%;眼睛中心为瞳孔部分,约占5%;虹膜位于巩膜和瞳孔之间,包含了最丰富的纹理信息,占据65%。外观上看,呈现一种由里到外的放射状结构,由许多腺窝、皱褶、色素斑等构成,是人体中最独特的结构之一。虹膜的形成由遗传基因决定,人体基因表达决定了虹膜的形态、生理、颜色和总的外观。虹膜纹理具有稳定性和不变性,人在出生6个月之后,除了极少见的反常状况,虹膜形貌可以保持数10年而没有变化。
  沈文忠表示,虹膜识别系统研发成果可应用在各行各业,如学生签到、公司考勤、门禁等系统等。此外,在电力行业也可得到充分的应用。虹膜识别技术的高精度、快速度、高防伪能力等特征能有效避免变电站操作人员的误操作,极大提高管理效率和运营安全性。(记者 吴苡婷 通讯员 朱瑞)
                                    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