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7日《上海科技报》第4版,报道我校大学生创新活动体系建设,全文如下:
新时代 新想法
学校搭平台、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上海电力学院完善和强化大学生创新活动体系,在“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人才培养机制指引下,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教育,以适应教育新时代下对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
让学生想做让学生能做
大学生创新活动体系的完善,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创新活动,激发他们兴趣。为此,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各种宣传方式,包括讲座、网络平台、专业介绍、沙龙、创新活动项目申请和结题的公开答辩、作品展览、获奖团队交流等营造学校的创新活动氛围;通过多种渠道告诉学生什么是大学生创新活动,为什么要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参加创新活动有什么好处,从而让更多学生从入校时就产生兴趣和向往。
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完善了“活动宣传→项目申报→项目遴选→项目资助→项目管理→成果验收→项目总结评价→表彰奖励”的大学生创新活动体系,营造了“项目人人可以申报,参与人人机会均等”的氛围。例如,每年学校都拨专项资金支持校内大学生创新活动;2007年上海电力学院成为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16所首批参与高校,在上海市第一轮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中,共获110 项项目支持;在2011年开始的第二轮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中,共获317项项目支持;2012年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40项。创新项目数量逐年增加,参与人数也逐年增加,学校创新活动氛围日益浓烈。
如何实现创新思想和创新设计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大学生创新活动体系建设相应的措施应保障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在调查中学校发现,部分学生主动退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能力不够、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其实,学校组建大学生创新活动指导教师团队,如同一个创新学院一样,这就需要通过开设相关的讲座、技能培训课程和定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兴趣和能力,从而让学生的思想、设计和实践更加紧密联系。
让老师想做让老师愿做
在大学生创新活动体系中,指导教师是重要的配角。如何充分发动教师能动性,通过学校的创新活动氛围,促使老师主动地参与其中?唯有制定合理的制度。为了鼓励大多数教师参与,学校开展“导师制”,进行相关的评优;对于优秀的创新指导教师,以及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的指导教师则在职称评定、年终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就让更多的教师自愿参与到大学生创新活动中。
徐耀良教授和杨宁教授2006 年发起的“智能车模团队”,至今形成了由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机械4 个专业大二到大三的学生,以及毕业在本校读研的研究生和5 名教师组成的团队,连续6 年参加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车模竞赛,四次进入全国总决赛,获两个全国一等奖、一个全国二等奖和多个华东地区奖项,2008年获得了学校第一个大学生学科竞赛全国一等奖。机械设计专业的朱瑞老师,一直带领20 余人的学生团队参加各类机械设计和机器人竞赛,成绩显著,2008 年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特等奖,朱老师将各类创新活动和竞赛内容融入机械专业创新设计教学,并在2009 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记者 姜晓凌)
教务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