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十七大精神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发布时间:2008-03-31 浏览次数:223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必要的国家战略和国家行为。
    一、深刻理解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认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顺利实现了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转变。这一历史性跨越,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30年、5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是一个巨大成就。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形成了世界第一大高等教育系统。
    但是,高等教育大国并不代表就是高等教育强国。目前,我国高校数量不少,但缺少一批能够与世界一流大学平等对话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我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少,但在早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学术领军人才方面还很欠缺;我国高校产生的科研成果不少,但堪称代表世界科研最高水平的成果还不多;我国全年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校发表的论文占到大多数,但重大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仍然比较少。
    正是在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进行科学评价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标,把提高质量作为当前和今后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
    这一目标表明我们党对高等教育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最终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客观要求。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先进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1998年5月,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庆典大会上,党和国家正式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吹响了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号角。在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引下,北京大学全体师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学校政治局面和谐稳定,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不断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进程。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念,明确思路,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当前,高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建设不断前进;处理好发展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关系;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在提高发展速度的同时狠抓教育质量;建立科学的发展规划体系和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二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高校改革要以推动发展为目的,以发展来检验改革的效果。同时,在推进改革和促进发展时始终要把稳定作为高校首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北京大学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按照“四个新一代”的标准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中国特殊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方面,北大按照“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理念,通过实施通识教育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开辟了一条适合国情、适合校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之路;另一方面,北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召力。
    四要围绕和谐校园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校园建设既是高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校园和谐稳定,学校各项事业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学校各项建设,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北京大学制定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发展思路: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基础和前沿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和机制创新我动力,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使北京大学成为汇聚和造就优秀人才的基地,成为促进新思想、新理论不断产生和发展的学术殿堂。
    加强学科建设,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原动力。北大确立了“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重点发展前沿和交叉学科,适当发展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和技术学科,鼓励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学科建设思路。目前,学校拥有18个国家以及学科重点学科和87个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建立了纳米超净实验室等一批公共技术平台,组建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等一批前沿前沿和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前沿交叉学科布局初具规模,形成了文理医工综合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人才保障。进入新世纪,北大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积极配合教育部“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和“新世纪人才”等人才计划实施的同时,学校启动了“优秀青年人才引进计划”等人才工程,加强了高水平团队的引进和建设,建议不推进师资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了一支总数超过300人的拔尖人才梯队。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基础。近3年来,北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竣工项目24项,竣工面积30多万平方米,建成了具有先进水平的校园网络,教学科研条件不断改善。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精神动力。北大努力建设既有主旋律又有多样化,既有高品位又有多层次,既反映高校共性又具有浓郁北大特色的校园文化,为教学科研和学生成才创造良好的氛围。爱心社等250多家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课外实践活动;数学建模、创业计划、主持人大赛等高雅艺术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修养。自2004年以来,在“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活动的引导下,繁荣和谐的北大校园文化已经逐步形成,为培养学生政治上的成熟性、选择上的自觉性和行动上的理性创造了良好氛围和环境。
    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2004年以来,北大坚持党委领导核心地位,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心任务,不断开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一是坚持以思想理论建设为先导,引领全校师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二是坚持以基层党建为抓手,推动广大党员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事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坚持以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为着力点,激励全校教师树立高尚师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是坚持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落脚点,鼓励全校学生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五是坚持以维护校园政治稳定为前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应早有力的环境和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六是坚持狠抓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来建功立业。
    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建设创新性国家和高等教育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原文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