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产业高端人才培养需加强

发布时间:2008-05-12 浏览次数:245

     本报讯(记者李雪林)上海证券交易所需要的大型交易系统管理人才一直难以找到,金融工程方面也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这是有关专家进行课题调研时,一些企业人事经理说出的苦恼。市科教党委、市教委日前主持完成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调研课题,其子报告《上海若干重点产业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显示,按照经济社会重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上海高等教育,尤其是与重点产业相关专业的发展水平和培养能力,亟需调整提高。

  优先发展金融业、信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是上海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升产业结构的重大步骤,课题组调查了这些重点产业的一些企业之后发现,上海金融人才密度相对较高,但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业务一般性人才过剩,高级人才紧缺,今后金融行业需要数百名领军人才,上万名高级专业人才,上万名实战型经营管理人才;信息产业今后需要数以万计的现代信息产业和新专业领域高级人才、数以万计精通电子信息技术并熟悉推广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数以万计信息技术支持系统人才;而对装备制造业来说,专业技术人才配置由以生产系统为主转向研究开发、生产、营销等全方位并重,需要上万名驰骋国际国内市场的实战型管理人才,以及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行业调研和相关分析表明,近年来,上海高等教育在规模发展的同时,注重了教育质量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高校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上,加强了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得到了企业界人士的认可。但是企业界人士认为,目前高校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状况仍然存在,教学内容跟不上实践知识创新的步伐。此外,创新人才的工程能力和经济观念培养很重要,这两点目前是高校普遍忽视和缺少的,必须想办法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结合起来。

  在对与重点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能力进行分析之后,报告指出,上海高校的总体培养规模基本适当。据统计,上海“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的高等教育毕业生中,金融学3000余人,机械类7000人左右,电子信息和工商管理各为20000人左右,分别占金融业、信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的2%-4%,总体能满足人才供求的平衡。

  但是,相关人才的层次结构有待优化。上海高等教育的金融专业、电子信息专业层次重心偏下,不适应产业对高端人才和新型业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从研究生、本科、专科各层次在校学生数之比看,上海为1∶4.9∶1.6,北京为1∶3.2∶1.5,上海金融专业重心在本专科,而北京金融专业研究生培养能力明显优于上海。电子信息专业培养显示了同样的问题。与此同时,上海机械类专业研究生、高职层次培养能力相对薄弱,难以满足现代装备制造业的研发人才和一线技能人才的需求,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在校学生数,分别占24%、62%、14%,高低两端——研究生和专科比例均偏小,有待调整。

  加强上海创新人才建设,需要上海高校从上海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培育重点行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为此,有关专家认为,上海高校应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结构,高校应该及时吸收业界将最近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将相关新技术吸收到课程中。上海应推动企业专家在高校任教,在上海重点产业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来源:2008年04月23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