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需从多方面努力

发布时间:2008-04-29 浏览次数:212

     作者:郑南宁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政府通过加大投入,推进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在教育投入、教育体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高校教育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等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加大政府投入,拓宽筹资渠道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加大政府的教育投入。同时,应重视吸纳社会资金,推行成本分担。

 

 

    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国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必须尽快实现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并逐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吸纳社会资金是缓解政府办学资金投入压力的有效措施。

 

 

    收取学费,推行成本分担也是高校筹措经费的重要手段。

 

 

    建立规范的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有利于极大地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紧张的局面。因此,高等教育必须在办学观念上进行创新,改变政府作为高等教育唯一投资主体、从而导致办学经费紧张的局面,按照成本分担原则,充分调动各社会团体、社区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投资教育的积极性,打开高等教育融资的通路;根据效益与成本对等原则,研究制订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类型的高等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比例,按次序分类、分步骤实施,以此指导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和多元投资体制改革。

 

 

  发展各类高校,优化高教结构

 

 

    目前,教育的民营化和办学体制的多元化成为一种国际趋势,高等教育也不例外。

 

 

    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各国大力发展社区学院、短期大学、多科技术学院、序列课程等与四年制高等院校相衔接的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形成大学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存的双元模式,完善了高等教育结构,降低了教育成本,有效地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

 

 

    根据我国国情,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助学、实现办学形式多样化、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度发展不仅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且能够极大地满足社会对多样性人才的需求,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稳健持续发展。

 

 

   弘扬大学文化,突出办学特色

 

 

    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反映了它的精神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及办学能力和水平。世界一流大学都十分重视在办学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办学特色的内涵,提高国际教育竞争力。

 

 

    办学特色是大学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大学不应千校一面,而应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目前,一些国内官方的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不利于大学突出个性和创造性。不仅大学自身优势不能发挥,已有的优势也趋于消失。办学定位趋同,学科和专业设置趋同,甚至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也趋同,会浪费我们有限的教育资源,影响我们实现高素质优秀人才培养的目标。

 

 

    因此,中国大学必须认真从数十年、甚至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挖掘和弘扬承载大学成长的精神文化内涵和优良的办学传统,不搞大而全,不求规模的盲目扩张,重视学科优势,突出个性和创造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在追求高质量教育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往往依赖于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任何一种质量保障模式都是围绕高校内外部对学校运作过程的评价活动,多是以高校的自我评估活动为基础,辅以外部的同行评议和现场检查,自评报告是内外部质量保障活动的结合点和平衡点。大学是追求高深知识的场所,因此,对于大学、专业的评价和认证离不开专业团体和实践领域专家的参与,同行专家的评议是评价活动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正确性的重要保障。

 

 

    教学过程管理是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我们必须投入更多精力,深入研究和探索教学过程中适合人才培养规律的方法和手段,尤其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并有效地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