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的培养模式,即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学科基础教育相结合的以培养学科领域内通用工程科学人才为目的的通才培养模式;第二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的培养模式,即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以培养实用性较强的知识面较宽的高级工程科学与工程人才为目的的开放式宽口径专才培养模式。目前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各自借鉴对方的先进经验,逐渐向趋于融合的方向发展,国外本科阶段电力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具有其特色,同时也能给我国电力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启示。
1.强调学科交叉,培养能够适应多种职业的电力工程师
由于美国自身的文化社会环境,人们并不追求职业的稳定性,因此在本科阶段比较强调学科交叉。在培养目标中提出了要对多方面的、重要的技术领域有所了解,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以及知识领域多样性发展的趋势,能向更大的空间发展并随时迎接挑战,愿意并能够做到终身学习,并具备从事其它职业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这也是美国高校着力培养的与当今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和知识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相适应的一种能力和素质。而我国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电力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研发、运行、应用和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种提法显然也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和社会体制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已经没有“铁饭碗”,但人们还是喜欢选择相对稳定的职业,尤其电力行业在我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美国的电力工程相关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全社会适用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培养的则是电力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2.注重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强调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美国的大学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强调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而我国没有专门提及这一点,如果要仔细分析,可能包涵在“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语句中。过去的二十年,我国的教育经历了从“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但道德教育却处于缺失状态,虽然开设了这方面课程,但只是停留在一种空洞、老化的理念层面上,并没有取得实效。在这个方面我们不仅应该借鉴美国,将职业道德在培养目标中响亮地提出来,而且要研究他们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美国的电力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还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专业知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进行工程设计或从事科学研究。我国的教学目标在这方面没做明确要求。我国培养的学生虽然数理基础普遍较强,但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普遍较弱,在这一点上差距相当明显。
3.强弱电相结合设置学院和专业
美国的大学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只要不与州一级的教育发展规划相冲突,各所院校都能根据需要做出调整,而且美国的大学容易受市场的影响,学生供求情况、就业机会、科学技术发展、产业调整等都可能影响美国大学的专业设置。通过考察美国与电力工程有关的学院、系以及专业设置,可以看出,以电气工程单一学科成立系的情况较少,即使有,也是以弱电为主。大多数学院将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合并在一起成立学院,便于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虽然学院下面也设有电力工程专业,但研究方向大多含有通信工程和计算机工程。而我国大学的电气学院一般单独设立,以强电为主,近几年开始强弱电结合、二者并重,目前一些大学的电力工程和信息、计算机工程还是分别设置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分别设立电气学院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其中电气工程学院下设的4个系,即电机电器及其控制工程系、工业自动化系、电力工程系、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系,都是以强电为主。也有一些大学开始借鉴国外大学的学院设置,如清华大学设有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华北电力大学于2006年7月将原电气工程学院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了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随着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呈现强弱电并重甚至弱电为主的趋势,因此,随着学科间交叉渗透的更加深入,电气工程与信息、电子、计算机科学的合并不可避免。
4.适合大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电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国外许多电气工程专业培养实际上是从大三开始的,前两年学院所有专业的课程基本相同,学生从第三学年开始自由选择或更改专业。如MIT(麻省理工学院)的工学院、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电气和计算机工程学院,都是采用大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学科教育培养一流的电力工程人才。学生前两年的学习主要是一些基础性课程,如数学、物理、人文等,目的是强化数理化及基本工程原理,打下深厚功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国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确定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计划,但前两年学习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同一学院的不同专业之间也比较相似,学生进入大三时选择专业方向。
在理论教学部分,国外的大学和我国一样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分,但进一步的细分更为粗略,如伊利诺斯大学电气工程的必修课只分为两类,即本学院开设课程和非本学院开设课程,许多学校甚至不再细分。而我国,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必修课和选修课分为公共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三个部分。在必修课、选修课的比例上,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选修课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27%,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电力工程专业的选修课学分占17%,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16.4%。国外必修课中,没有外语、体育课,而在我国,普遍开设外语、体育和“两课”,在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此类课程共有40学分,占总理论学分的近25%,要占用大约30%的学时。
5.高校与电力企业联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国外十分注重培养电力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但是许多大学的教学方案中并没有把实习实践环节单独设立,在校期间,电力工程专业必须修满电力工程设计的学分。校外的生产实践并没有设置学分或做其他硬性规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来完成。在德国,企业参与工程师后备力量的培养是企业的一种社会义务。企业接受工学院的实习生,有利于企业改善自己的社会形象,在实习中可物色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人才,又可使用费用不高的劳动者为企业工作。学生也常常利用假期到工厂、企业和社会,与科技伙伴共同探索科技开发与研究项目。学校所需要做到的,只是提出实习的要求,并到时收验实习单位出具的证书,而到哪个工厂、公司去实习,那是学生自己的事。而在我国,情况则完全不同,生产实习一般由学校联系,时间约3-4周,以前生产实习还比较容易联系,学生还有机会下到车间班组跟班操作,现在高校大规模扩招,企业接受实习学生数量剧增,大多数企业认为学生的实习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对安全生产也有影响,因此不太欢迎学生实习。另外,实习经费的紧张也给安排实习带来一定困难。在高校与电力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美国NSF的ERC program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