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学校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办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最重要体现,是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特别是要给学生以尊重和尊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
就学生选择专业问题来说,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为专业问题而苦恼。然而,这样的问题在美国高校几乎没有。这一方面应归功于美国的中学教育,因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使美国的中学生比较早地对高校的“专业”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或者说在更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美国高校“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以及教学制度安排。该校的教学制度安排也充分考虑到满足学生多样性的专业需求。每年录取的本科生有约2/3的人进入“文理学院”,这一批学生在4年后可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发展需求选择专业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另约1/3的新生分别进入工程学院、商学院和物理学院等3个学院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还不止体现于此。美国大学一直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中心,让大学生感到受欢迎的校园氛围。新生入学后,有关部门要发放问卷了解学生的兴趣、志向和需求,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健康发展、走向成功;他们安排教授住进新生公寓,使新生能够经常接触到专业学习上的“导师”,尽快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和适应大学的专业学习生活;学校的各级管理层都设有接待学生的制度。他们认为,大学领导人很重要的工作是与教授们、学生们、校友们交流,并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积极创造“学生参与”的教育环境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发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美国大学校园里,“学生参与”是多层面、全方位的。在课堂教学方面,学生参与讨论、研究十分普遍,这一方面毋需赘言。在学校管理方面,学校董事会里有学生代表的董事席位。在学生管理与服务方面,各高校的“学生事务办公室”都聘有一批高年级学生作为学生工作助理住进新生公寓,协助校方开展学生工作。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学生的参与更是十分踊跃。这与美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的观密切相关。他们非常强调培养的大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要有自信沉稳的品格、准确流畅的表达能力、合乎礼仪规范的社交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为达此目的,他们认为:大学生在校的学习任务是双重的,不仅要向教授学,而且需要同学之间互相学;大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也应是双重的,不仅有课堂内的课程,而且需要有课外活动的课程。因此,美国大学普遍十分重视大学生的课外活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组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或社区服务活动。
在社会实践方面,美国大学很普遍的做法是组织大学生参与所在社区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尤其是以学术为基础的社区服务活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们设计了一些课程,使大学生们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既能够学习和运用学术领域的知识,又能够服务社会、树立形象、锻炼能力。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学管理部门也从制度安排上要求和支持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设置了专门的社区服务学分。而校方则要求和鼓励教师带头参与并指导学生的社区服务活动,规定教师年度考核的内容,无论是自我总结,还是同行测评、院系考评定夺,都必须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其社会服务的内容之一就是指导学生社团组织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
三、超前谋划“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来都是与国家的目标和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并与政府的政策形成互动的。美国的社会精英们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超前意识很强,雄踞世界第一是他们的基本定位,在美国的各类发展战略中,从本质上讲,“始终确立人力资源优势”是第一战略。
与国家战略和政府政策相一致的是,美国的大学十分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各大学的教学宗旨都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终身学习的受用者。其根本目的是要保证美国在全球的人力资源优势。
四、形成“管理与服务相融合”的工作模式
美国大学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学生事务办公室”,负责在校大学生非学术性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该机构一般都有一支数量较为庞大的专业人员队伍。
各个大学都为学生提供十分便捷的网络服务。校园网有关学生的页面内容十分丰富,有重要通知、教学信息、生活信息、社团信息、天气信息、政策查询、交费查询、师生通讯录查询,等等。大学生无论何时、无论身处何地均可登陆校园网,查看信息、下载资料、选择课程、选择导师、递交作业、与导师交流和开展许多方面的学习活动。学校免费向学生包括已毕业的校友提供电子信箱。许多大学还为新生配备了指导员,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学校网络资源。
来源:江苏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