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2日至13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华中科技大学、中北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三次全国院校研究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来自全国的22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正在全国高校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院校研究的开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会议抓住这一契机,以探索院校研究方法为主题,达到推进院校研究发展的目的。会议通过专题报告、大会交流、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交流探讨,达到很好的效果。山西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朱先奇,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李金,中北大学党委书记师谦、校长张文栋等出席了本次会议。我院院长张应强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江洪洋书记也出席了会议。
会议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刘献君教授回顾了一年多来院校研究开展的情况。刘献君教授指出,2007年是中国院校研究转折的一年。2007年在青岛召开的第二次全国院校研究会上,针对我国开展院校研究的内外条件欠缺,院校研究开展面临着一系列难题的状况,学会提出以专题研究为突破口,以案例研究为基本方法,将我国院校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一年多的实践说明,由于专题研究的广泛开展,我国正在由对院校研究的研究走向院校研究,这主要表现在:1、不少院校针对本校管理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收集大量资料,进行科学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供决策者参考,其中一部分专题研究成果被采纳,推进了学校的科学管理和发展。2、《院校研究》和《中国院校研究案例》(第一辑)、《美国院校研究案例》等书刊正式出版发行,为院校研究人才培养提供了初步的教材,案例库的建设已经迈出了第一步。3、华中科技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分别建立了关于院校研究的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标志着院校研究基地建设的起步。4、教育部高教司主持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库落户华中科技大学,届时,一部分数据将对外公开,为院校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将带动各校分析数据库的建设。5、对院校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如院校研究对于校领导的重要性有如汽车表盘对驾驶员的作用;要重视院校管理实践的紧迫性、动态性、模糊性、总体性等特征;把握院校研究系统收集资料、科学分析资料、提供决策支持三个基本特征;院校研究要进行多样化的探索等。6、创设了几个全国性、地区性的专题研究。如清华大学组织的NSSE研究,厦门大学组织的新生研究,北京大学组织的北京地区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研究等,这些研究从一个侧面带动了高校的院校研究。7、院校研究分会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积极支持,各项工作进展正常。
近年来,院校研究者普遍开始重视对院校研究方法的探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余东升副教授在《质的研究方法在院校研究中的运用》的主题报告中,从院校研究方法的发展讲到质的研究在院校研究中的适用性,并以基标法为主的高校战略规划的制定为案例,详细讲述了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院校研究的整个过程。余教授比较了定量研究与质的研究两种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指出定量研究存在着无法解释具体情境性认识的局限,特别是那些组织现象和文化现象,如个人生活体验、情绪感受、心理反应、组织文化、价值等,要更多地依赖于质的研究。质的研究与院校研究在方法上有很多共同特征:第一,两者都植根于实践和经验领域,其研究的对象都是实践和经验领域中的现实问题,因此,都具有鲜明的“实践取向”;第二,都要求回到对个别具体的研究。质的研究是在具体语境中对具体对象的研究,而院校研究则是对具体的个别院校中的具体管理问题的研究;第三,都具有实地研究、临床(clinic)研究、行动研究的特征。因此,质的研究方法对于在院校研究中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如收集什么样的定量数据、判断数据是否可靠特别是语境化的信息收集特别有用。可以运用生活史、人种志、扎根理论、案例研究、现象学等质的方法对院校管理事务如战略规划、教师事务、学生事务、评估等问题和现象进行研究。
案例库和数据库的建设是院校研究得以开展和推进的基础工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郭建如副教授基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实践,对高校管理案例库建设进行了探讨。他指出,当前案例研究和案例库建设得到了许多教育学院的重视,但在现实中,不同学校对案例研究和案例库建设有不同的理解、不同取向和不同经验,需要加强彼兄弟单位之间的交流。郭教授以北京大学的实践为例,从为什么要进行高校管理案例库建设、如何进行高校管理案例库建设、如何利用高校管理案例库以及如何实现案例库的共享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建设高校管理案例库主要是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离产生的“两张皮”问题。在建设案例库过程中,有必要学习国外成熟的经验,收集国内外的重要或典型的高校管理事例,特别是鼓励同学和教师以田野调查方式收集资料撰写高等教育管理案例。据郭教授介绍,通过收集,北京大学教育学已初步形成由110个管理案例或事例组成的高校管理案例库,覆盖高校治理结构、组织结构、教学管理、人事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学术生产与科研管理、大学领导与决策、院系领导与管理、大学发展规划、大学发展方式与组织演变、大学危机与公众关系、大学经营与市场、大学与政府关系等12个主题。此外,搜集了20多所高校的管理规章制度1000多条,并按照高校和相关主题入库。目前,该案例库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与研究。他还提出各高校的案例库应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打通上下游、做大平台,创设和实现共享机制。
院校研究分会副理事长赵炬明教授通过对美国北科大(NUC)蒙福特管理学院(MBC)的案例研究,详实而生动地展示了美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北科大蒙福特管理学院在地理位置、经济资源等均处劣势的背景下,成为美国第一个获得鲍德里奇质量奖的工商管理学院,其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保障哲学,高度重视产出和效果和所有相关利益者参与的合作模式以及科学的战略规划方法对中国高校管理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意义。院校研究的使命就是促使院校管理科学化,必须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甄别出有用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然后撰写报告并进行决策咨询。在大会交流中,代表们分别根据所在院校的相关研究与实践,交流自己的经验与做法。临沂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徐同文教授结合学校的管理实践与相关研究,对临沂师范学院近十年来的主要办学资源建设状况进行调研,通过详实的数据比较分析,说明该学院面对现实,坚持科学发展观,勇于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校地互动、优化资源、不举债扩展资源的健康发展之路,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和强化建设。西华师范大学校长陈宁教授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谈了对院校研究的体会:作为校长,他已经意识到院校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做好院校研究,第一必须重视收集真实、可靠的数据,并按不同口径进行整理;第二按专题收集数据应着重抓好财务、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三个方面的数据并与兄弟院校进行比较分析;第三必须发挥学校高教所和相关研究基地的作用,在专业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他还指出四川省正在筹备成立省高教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以此建立一个共同交流、合作的研究平台。中国传媒大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保华教授对院校研究与大学科学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院校研究人员与学校管理者应建立信任与伙伴的关系,但目前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当前院校研究面临着诸多困惑,而要突破这些困境,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第一是“谋”与“断”的关系,即院校研究向学校的决策者提交研究报告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但不应代替决策者进行决断,“断”的权利在学校的决策者;第二是“依靠”与“依赖”的关系,即院校研究需要依靠学校的支持,无论是信息数据的收集还是研究经费等,都离不开学校给予的“特许”,但同时院校研究应保持研究的“科学性”和“中立性”,不能依赖学校;三是“校内”与“校外”的关系,即院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本校的科学管理,其研究对象是大学内部的事务,但院校研究不能局限于一个学校内部的研究,而需要在立足本校研究的基础上,放宽研究的范围,在国内外高等教育坐标系内进行研究。院校研究要超越现状,必须建立专业化的研究队伍,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注重时效的研究内容以及建立统一有效的数据资源。辽宁科技学院高教所所长刘占文以“院校研究机构如何从边缘走向‘轴心’”为题,指出领导者观念落后和研究机构作为不够是院校研究机构边缘化的根源,大学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要求领导者必须走出经验管理和经验决策的原始阶段,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重树院校研究机构的“轴心”。而院校研究机构要从边缘走向“轴心”,首先必须准确定位,以办校实际问题的研究为主;其次还必须勇于创新,教育研究活动要组织化,教育研究内容应课题化,同时要保持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适度平衡。中北大学副校长韩焱以该校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团队的建设为例,详细介绍了中北大学基础教学团队的研究与实践。中央财经大学高教所李爱民博士在“院校研究与科学决策”的发言中指出,院校研究机构是适应现代高校科学决策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是适应高等学校组织发展的产物;高校决策环境变化呼唤院校研究,当前院校研究的缺位是影响高校科学决策和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重视院校研究,推动科学决策一要强化高校领导(决策者)决策对院校研究的仰赖意识,二要强化院校研究服务意识,使院校研究内容切合领导决策和管理需要,三是既要保证院校研究机构和人员与高校领导的密切联系,又要保证院校研究的相对独立性,四要重视院校研究的综合性,构建院校研究组织网络体系,五要培养院校研究人才,打好人才基础,六要建立完善院校研究信息系统。长江大学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黄义武教授以长江大学的探索与实践为例,以详实的数据和图例介绍了长江大学实施院系目标管理的全过程和取得的成效。麦可思公司副总裁周凌波针对大学生就业状况与高校就业评价的议题,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展示了2006、2007和2008届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非失业率三年趋势图,他还以以西南财经大学2008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大量的数据对高校怎样进行就业评价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详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导向培养对策。作为中介组织的专业调查机构,麦可思高校就业评价项目拥有着诸如第三方公正性、调查结果更真实、就业评价更科学更全面、成本更低等优势,是院校研究机构的新生力量。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分成五个小组,围绕各校开展院校研究的情况和经验以及如何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推进院校研究等相关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在讨论中,大家交流了各校开展专题研究、建设分析数据的情况。通过交流,大家普遍感到开展院校研究的信心更足了。一是院校研究人员普遍开始具有问题意识,注重方法探索,注意发现问题、抓住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二是学校领导产生了对研究的需求,开始重视院校研究。在讨论中,对研究方法进行了交流探索,大家认为在研究中量的方法和质的方法都十分重要,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用不同的方法,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要重视院校研究分析框架的探索;要勇于开展实践,在专题研究实践中学会运用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硕士生培养过程中,要开展院校研究课程,进行研究方法的训练。在讨论中,大家对今后院校研究的开展和学会的工作,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在会议总结中,根据大家的讨论,刘献君教授着重对今后院校研究的开展进行了展望。他提出,“在我国开展院校研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既不能等待,也不能急于求成,我们这一代人要尽力做好我们能做的事,为后人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要抓好以下工作;1、以科学发展的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继续大力开展专题研究。要帮助学校找准管理、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逐个开展研究,提出咨询意见;要积极参与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条件的学校,努力建立全国性、地区性以数据为基础的专题研究项目,以带动各高校专题研究的开展。2、着力推进数据库的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多少资料做多少东西”。数据库的建设是基础性的工作,因为要通过数据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要帮助推动设立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借此机会,抓好本校分析数据库建设。3、继续抓紧案例库的建设。《中国院校研究案例》从第二辑开设,每辑内容相对集中,以某一专题为主(约占2/3),其他主题好的案例也可以收入(约占1/3)。近期拟出“学校战略规划制订”、“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等为主题的专辑,希望大家积极提供符合院校研究要求、规范的案例。4、开展多样化探索。我国高校众多,情况千差万别,院校研究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各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以科学的态度,根据院校研究的基本要求,探索适合本校情况的院校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机构和运作方式。5、院校研究分会要按照学会章程开展工作、组织交流、培训人员,做好服务工作。
与前两次全国院校研究研讨会相比,本次研讨会是参会人数最多(220多名)、到会学校最多(120多所)、参与面最广的一次会议,喻示着院校研究在中国走过了从“责问”到“认同”再到“参与”的发展阶段。通过交流,大家普遍感觉到开展院校研究的信心更足,开展院校研究的思路也更加明确。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